../graphic/big5/titlebar/resource-titlebar.gif (1819 bytes)

「武術見解─應芬芳」

探討新武術與傳統武術的異同

及如何推動傳統武術

 

應芬芳(香港大學中國武術學會導師)

壹、前言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因應地域和社會的區別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縱然門派甚多,但各式各樣的拳械均離不開以技擊為目的。武術除了自衛和防身外,亦起著增強體魄和修身養性的作用;而套路的演練更有娛樂和觀賞之用。

  武術發展至今,雖然經過前人不斷的整理修訂,務求去蕪存菁,始終不會背棄以攻防為首要亦是最終的目的,否則武術便失去它的存在價值。故此經過數百年的時間考驗能流傳至今的傳統武術,是甚值得我們去學習、發揚和保存。

  近代新武術的崛興,試圖用單一套路去代表一門一派,藉此作為推廣武術於 世界和希望武術能列入國際比賽的門牆下,其志雖然可嘉,不過所帶來的問題和衝擊卻又甚大。雖然新武術的目的已經初見成效,但它對傳統武術所起的否定性,對國術做成嚴重負面打擊。故此,我們不能任由新武術不斷的擴展,而應積極地為傳統武術尋求和釐定發展方針,使國術能正確地、健康地保存和發揚。

 

貳、武術的結構

  武術發展至今,雖然有各門各派,表現出來的套路繁多,但從基本結構去分析,可以從「形、功、法」三方面去探討和理解中國武術的構成。

  何為形、功、法?「形」指靜止時的形態和形狀;「功」即功力,在套路整體而言是習者的意氣神勁和對所演練門派的特式的重點表現;而「法」是指從一形態運轉到下一形態的技法,亦即通俗上所謂「招式」。三者是不可分割,故此拳彥有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練拳,尤如沒舷船」。

  「形」可以再劃分為手形、步形和身形。手形包括拳、掌、勾、爪、刁等,並可再仔細區分,例如拳再可分為平拳、鳳眼拳、插拳等。步形繼有馬、弓、仆、虛、丁、歇步、提腿、偷步、入環步、七星步、三才步等。身形則分類不大,不外乎含胸拔背或挺胸直背。各門各派對身手步的要求雖然大體上一致,但亦會因應本身的風格和特式而作出變化,例如在弓步上,洪家的子午馬的兩腳和身軀會各取一線,而北方的弓步則前後腳與身軀同取一線上。這些異處正好反映出兩門武術對攻防所採納的不同態度。話雖如此,身體各部的定位都會含有其攻防意思,否則便與武術扯不上關係。

  要達到一定「功力」,應從所習門派的特式和重點去理解如何積聚。功非指基本功,而是因應不同門派的要求而針對性的功力練習,故此不同門派會有其練功法門,例如鷹爪的百把功,是強化練者的指爪力;洪家的鐵線拳則是鍛煉習者的橋手、剛柔的互換、運氣運力;螳螂的十八路羅漢功運用十八組動作去配合螳螂拳的招式而作出,故此其編訂是作整體的鍛煉。而基本功於各門各派都適合應用,衹是習練武術的基本要求,例如步形的高度、寬度的掌握,踢腿的起碼高度。故此腳踢額頭、一字馬等難度高動作並非基本要求。功力的追求不應在難度上,應該從實質上、技擊上去著眼。

  「法」有如「形」,可以區分為身法、手法、步法、腿法和眼法,是對身體各部的個別性和整體性的要求,而身法更是主體重點。身軀的運轉不恰當不但會令整體運動呈現鬆散、力不從心外,更加會嚴重影響對套路風格的掌握。而身法則指甚麼?是指腰胯、脊骨和肩骨的移動,脊骨的屈伸表現出吞吐,肩骨的移動影響手法,而腰胯的活動性則起串連上下身軀的協調,而三者的配合性移轉就能達至上下相連、內外合一、氣勢連貫。手法為手部的運行招式,同是一個拳形,從下而上則稱為撩拳、抽捶,若果由上而下,則有掛拳、劈拳、哨捶等。故此手法應從技擊角度去審察所運轉的路線、著力面的位置是否正確等。步法是各步形的轉換、進退的運作。步形的轉換要求應該是以招式的函義為依歸,在進退過程中,亦要保持攻防的要求,不可有任何鬆懈,使敵人有機可乘。

  將不同的形功法相互配合練習,再加上前人的格鬥經驗而整理出不同的套路,將一組組假設的格鬥模式溶入於套路內。故此,從套路中,我們不難尋找出當中的攻守概念。所以我們更加需要在招式之間的互相呼應上仔細去研究,才能尋找出每套套路的編排目的和攻防佈局;而每一門派的套路亦各自有其要傳達的訊息和練習重點,例如詠春的小念頭著重防守性手法訓練,尋橋則以尋找敵手和步法訓練為其主旨,而標指卻以鍛煉攻擊性的身手法。而套路的命名也有其意思,並非憑空想像,卻是與此套路的要求和風格有直接關係。故此要真正了解某一門派的武術,並非學習它的一套套路就能達到,而且除了練拳套路外,更需要思考箇中奧妙,否則便不能靈活運用,失了練拳的意義。

 

參、武術的特式

  中國武術的發展和演譯,與地域和社會的關係相信是非常密切。雖然流傳至今的門派眾多,但從地域上又可將它們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源自同一地域的門派,在特色上有相近,但各自仍會有一些獨特之處,例如嶺南拳法的蔡李佛、周家、洪家等,從形功法上探討,形的基本要求是一樣,但從用力和法門上,又可見它們不同之處。又看河北武術如鷹爪與精武少林拳,亦有甚多相同之處,精武少林拳普遍著重高低起伏、腳法凌厲,而鷹爪則重短打擒拿,要求馬穩步沉。故此如祗從形式或單招單式去比較,是不能看出門派之分別,非從整體尤其是功法上去審察。故此武術的特式,應從其法度方面深入探討。

  在器械上,更加容易看出地域上的不同性。例如單刀,南方的是蝴蝶刀,而北方則是柳葉刀,形狀上的不同反映出前人對刀術的迴然不同的理解,所以使法也產生明顯的分別,這再由套路的風格中顯現出來;又如南方喜用單頭棍,北方善用纓槍,凡此種種皆看出地域對器械的使用所做成的影響。再加上中國社會以黃河長江一帶為中心地,故此在器械的演變中,又以此帶地區的種類為多,例如雙勾、鞭、繩鏢、斧等各式的奇門兵器,可謂多不勝數,而每件兵器的規格要求亦甚嚴謹,否則用者甚難發揮或運用到它的特性。

 

肆、新武術的崛起

  新武術萌芽於五六十年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力推廣,並編制了一系列的“撮要”式的套路,例如甲、乙組和初級的拳、刀、劍、槍、棍等套路,希望籍此去普及和提高武術。前者相信已經得到甚好的成效,國際性的武術比賽、設立武術聯會等,是有目共睹。

  在提高武術的水平而言,新武術最初由傳統武術中蛻變而成,在初期的甲乙組的拳械套路中,它們的編排與演練要求並未背離武術的宗旨,但發展至自選模式或那些競賽套路時,偏離正軌的現像極為嚴重,純粹追求武術中最不重要的目的──娛樂和觀賞;再滲雜了體操的比賽模式(比賽場地充份利用),使到新武術更加近似舞蹈、體操。而競賽套路經常性的修訂,亦使人對它的價值有所質疑。

伍、從結構與特式看新舊武術的異同和矛盾

  蓋因新武術是由傳統武術中斷章取義式的抽取出來,故此在形功法上,兩者有甚多共通之處,尤其是在文字上的表達,讀者很難找出二者的分別。一旦從攻防上去仔細評審新武術,就發現新武術秀而不實,問題多多。

  在形相而言,單看一招一式的定型,兩者的分別不大,但在細微的地方,又不難發現新武術的弊病,例如步幅普遍過闊,步形沒有保護作用、拳掌不守中等等毛病。這些被忽略之處皆因習者不存攻防之心。法門上,新武術所犯的錯處更大更顯注,可謂沒有法度可言,例如騰空動作的助跑,完全與攻防相違背,那些象形拳祗顧模仿動物的形態,而忽略了武術是取其搏鬥之意為己用,並非作滑稽表演。而功力的鍛煉更屬欠奉,多屬基本功的練習,無甚功法可言,故用力不整。

  套路的編排是新武術的致命傷,武術的美不在一招一式,而在招與招之間的關係,招式的相互應和,才是最關鍵的功夫。於新套路中,我們不能尋找出招式之間的攻防關係,一組組動作沒有佈局,故此以武術的要求去審察新套路,便不難發覺它們是無甚可取,不值一曬。

  在特色上,新武術的以片蓋全的做法,希望抽取某些門派的共通點而編訂的新套路,根本談不上有何種風格或特式,皆因一套套路豈能包羅北方或南方的拳械特式,而其反效果更可能扭曲原有門派的特式,最明顯的例子是南拳的翻騰滾撲的動作與南方拳術背道而馳。新套路的編排是完全缺乏攻防意識,招式之間沒有關連性,動作沒有攻防佈局,整體格局散渙,祗追求難度與美觀性,發展至現在,與體操或舞蹈沒有太大分別。

  器械上的運用與演練,新武術的歪離更加嚴重。兵器規格的改變,導致現今刀劍不分、槍棍一樣的局面,將兵器的特點完全握殺掉。故此從任何角度去衡量新派器械套路,已脫離武術發展軌跡,難於表達器械的應用性了。

  做成新舊武術的重大分岐,主因出於前者不以攻防為出發目標,新套路可以隨時從新編訂或自選,完全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故此沒有保存價值。而它一面倒的追求表演和觀賞性,結果淪為花拳繡腿,華而不實,虛有武術之名而無武術之實。

  鑑於新武術打著武術的旗幟,加上用詞及命名的一樣和基本形法上大同小異,便導致現今社會對傳統武術的了解產生混淆,再加上武俠電影的過份喧染,令到很多人士不能得到正確的觀念,這對保存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雖然渴望將武術推於世界各地,但若果不顧武術的根本特質而將它作為一般體育運動去推廣,則更有機會扼殺了武術的真締,反令傳統武術湮沒於世。故此,在現今世界各地,甚多魚目混珠之徒,假稱為某門某派的大師,自創一些似是而非的套路去教授外國人,這些都是新武術推廣所帶來的後遺症。

 

陸、如何推動傳統武術

  新武術雖然在本質上存在莫大問題,但它在推廣上無可置疑地獲得很大的成績。故此在推動傳統武術,我們是可以借鏡新武術的推廣方法。

  要推廣傳統武術,首先要打破門派之見,故此精武體育會在這方面可以起帶頭作用,再加上精武友會遍佈世界各地,假若能互相協調,定能對發揚傳統武術起到舉足輕重。

  武術比賽能夠起到帶動作用,要完全正確的帶出武術的要求,則非要有完善的比賽制度和評審準則不可,而這些制度和標準的釐定,必須要達到公平和有推動性。若制度或標準偏離傳統武術要求,祗會做成扼殺作用。

要建立一個公平又有推動作用的比賽制度,可以由幾方面著眼。雖然各門各派的武術皆從形功法組成,並不代表各門派的套路可以同台比試;但我們可以從地域來將門派分類,例如嶺南拳系、河北拳系等,而精武少林拳本身亦是一組很好的拳系作為比賽套路。除了分地域性作賽外,亦應將套路分初、中、高級去比試評審。查每門派的套路編訂已包含了形功法上的不同層次的要求,若果同級套路互相比試,一來水準不致過於參差,二來參賽者不會偏重表演性強些的套子或不會但求穩扎穩打地去選取參賽套路;再者參賽人士會有一個追求目的,循序漸進地去學習不同套路,從而認真地、深切地領悟某門派的武術。沒有指定比賽套路,參與者和觀看人士亦可從中觀摩到不同門派不同套路的風格,這豈不是一舉數得?

  至於器械套路的比賽,雖可沿用現在一般比賽制度模式,但在兵器規格和重量上要有嚴格的要求,除了要提高公平外,更重要是保持兵器本身的特質。

  現今的武術比賽的最大問題在於評審標準則、裁判員的水準和比賽的要求。蓋各門派武術皆有形功法,故評審準則可以此為基礎去建立,而所有給分標準應以攻防來衡量,並則重功法上的評分。裁判員的水準是最直接影響比賽的成與敗,故此,裁判員的培訓工作致為重要,務必要做到裁判員對所要評審的派別要有足夠認識。

  第二方面去推廣武術是將精武拳械推入校園內。何以要選擇精武套路?因為精武套路不屬何門何派,再加上精武體育會歷史悠久和遍佈世界各地,故此推廣上會更加方便。選擇學校為推廣對象是求學是人生必經之路,推廣往學校便能讓所有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傳統武術。為確保導師的水準及取得校方信任,可以由精武會推薦教練,這亦可確保精武拳術能在校園內開枝散葉。

  教學上應要有一突破,傳統武術本身是一種技擊藝術,除了學練套子外,要加強對套路的詮釋,講求招與招之間的關係,追求招式的連貫使用。要達到此目的,必須要注重武術的理論培訓,強化學員對功法的理解,才能夠與動作的實踐作出相互呼應。蓋傳統武術博大精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實非一般莽夫所能掌握。

  配合現今運動員對級別的認同,我們亦應為武術發展一個評級制度。這點可以參照往昔精武會的“三星”制度,可將每門派的套路區分為初、中、高級(應與比賽上的劃分相同),並參照比賽的評分要求去評審學員的水準,為要學員對武術的理論和實踐同樣重視,評級制度應加入理論的考核。有了這評級基礎,精武會可由此發展至教練和裁判的培訓和證書頒發,,這樣一個完整的教學和比賽制度就能達到。

  除了以上的推動工作,要保存和發揚傳統武術,有需要將此一門藝術發展為一學科去認真研究,從一個文娛休閒的運動轉化至學術的探究,才可以確立武術的社會地位。傳統武術與一般體育運動是有甚大的分別,它包涵了無數前人的思想和心血,亦深受中華人民的傳統儒佛道三大哲學思想文化所影響。佛道的講求戒殺與養生和儒家的忍讓,這些皆使中國武術發展為一「仁者武術」。套路式子除了講求技擊上的穿連外,亦希望做到點到即止、隨勢而化和隨心所欲,以不傷敵而制敵為對敵目的,並達到養生鍛煉內息的目的。故此套路的存在和成立過程強烈反影出中國思想所強調的忍讓、戒殺和養生。不將武術推至另一層面去研究,便不能徹底明瞭、保存和發揚中國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