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見解─蕭茂松」
淺談傳統武術
蕭茂松(馬來西亞雪隆精武体育會)
中華武術是結合了技擊,氣功和体操的一門体育藝術。它的效用特點是對体能、智能及修養有累積而提升的作用。中華武術的發展,源遠流長,有數千年的歷史,孔子以六藝授徙,其中射、禦即武術,以孔聖人的性格,倘無完整的教材,孔子絕不會納入其課程內授徙,惜孔子述而不著,沒將射禦課程流傳,甚為可惜。也由于武術沒有得到文字的紀載而好好的發展;真正的武術論著,除了太極拳外,可說是鳳毛麟角。一項中華民族傳宗保國的大業,會受偏廢,真令吾族痛心。願對吾中華武術有信念者,排除萬難,使成為吾民族文武教育的傳世之寶。
由于中華武術流派很多,歷時久遠,各門各派歷代都有人材出現,很多傳統的武術已經過多次的改良才予傳授的,其優劣以其合乎理與否而定,因此任何武術拳種套路,都應有拳理為基礎,才能給教學者有所根據,學習者有所跟從。
經時代及民族智慧的洗練,無拳理根據,惡劣的武術被淘汰、優良的拳種得以發揚,目前流傳廣的武術如以區域來分,可分南北兩大類。南派拳種,以短手巧打,低馬穩健為主,北派是長蹻大馬,舒展騰踢為尚,風格各異,這可能各地人士的体骼和性格影響促成的。
如以練拳的形式和目標來分,則以內外兩家來區分。所謂外家拳,是以速度力勁顯於動作上,以意念導引動作而達到練武目標的叫內家拳。其實無論內家、外家、南派、北派,雖然練法各有不同,但目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提升個人的体能,智能和修養,嚴格地說,如果從事一種武術運動而不能達致上述三個目標的,那必定是出了問題了。
近五百年來,影響武術最深遠的偉人,莫過于中國明代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將軍(一五六八 - 一五八七),他在「紀效新書」的拳經捷要篇裡,把武術的一些綱領,要求和練法系統化起來。
「拳法似無預于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体,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故存于後以備一家。」
戚將軍對初級拳技的要求,基礎功做好了,武術就是兵法,武術基礎不好,如何獲得攻防之理,如何練兵,使其一當十,十當百,百當千-中華武術是一項一理通百理明的至高學問。
「學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顛番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橫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當斜閃。」
戚將軍以其練軍作戰實用的經驗,定下武術的要求;“妙”、猛、快、柔,要身法、手法、腳法靈活、便利、輕靈又穩固,進退得宜,這不都是很實用的拳理嗎?
「故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紀效新書十篇論“長兵短用”,借楊家將用槍之法表達“熟靜”及“變”的重要法門。
「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神而不滯,又貴于靜也;靜則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化莫測,神化無窮,後世鮮有得其奧也。」
「其用唯楊家之法,有虛實,有奇正;有虛虛實實,有奇奇正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故曰廿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信其然乎。」
紀效新書還轉載俞大猷「劍經」上的口訣,如:
「全書總要,只是乘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八未耳。」
「千言萬語,只是哄他舊力過去,新力未發而乘之。」
「千言萬語,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
「剛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
「陽陰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
「視不能如能。」「遍身俱著力。」
「更有陰陽訣。」
「不外乎後人法,先人至一句。不外乎不打他先一下,只是打他第二下。」
「俱是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只要快便,又要似進實退,而後進則大勝矣。」
上引之訣,全是武術應用之道,劍乃兵家之主,用劍之訣乃上乘武術之發揮,它涵陰陽、剛柔、虛實、動靜、順變借力、誘敵、乘機等實戰的經驗,為中華武術在實用方面取開大方向,給後學規化正確鍛練目標。
「博記廣學,多算而勝,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雖各有所長,然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于人,此不過偏于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常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相應,此謂上下周全,無有不勝。」
集各家之長,提升對武術的認識,正如練武之人,在武海之中多吸取,多充實,多參悟,在造詣上提升,不可夜郎自大,閉門造車。
「大抵拳棍刀槍,叉鈀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有拳法活動身手。其拳也,為武術之源,今繪之以勢,註之以訣,以啟後學。」
戚將軍真是用心良苦:希望將此民族瑰寶繪圖註訣留傳後世,造福子孫,並標明所有武術都以拳術為根本,要學好任何其他技藝,無扎實的拳藝為基礎是辦不到的。
「用棍如讀四書,鉤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
棍乃所有武術器械最原始純樸者,亦是其基本原器,能掌握母器的應用,其餘器械則必可相應通曉。
「既得藝,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恩何以勝之,何以敗之,勉而久試。怯敵還是藝淺,善戰必定藝精,古云:藝高人膽大,信不誣也。」
武術的鍛練目標,當然是以克敵為目標,如不能勝人,練武何用?因此練武之人,必須多上手,多落實經驗,將勝敗得失之心態昇化為探討充實的意念,久而心無得失之憂,自然藝高膽大。
戚繼光自序曰:「夫曰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時措之宜也。」
他把武術納入正軌,不再是腐迂的「咒不傳六耳」及「人們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修」的保守,他是光明正大的白紙黑字寫明練武的要訣,實踐應變和提升之法,如無民族大義在其內心推動,他不可能有這樣的論著。他著重實用武術,撇開花招的干擾,他以練鎗為喻:
「長槍單人用之,如圈串,是舉手法;進退,是學步法身法,除此復有所謂單舞者,皆是花法,不可學也。須兩鎗對較,一照批迎切磋,掤擠著拿,大小門圈,穿按一字,對戳一槍,每一字經過萬遍不失,字字對得過,乃為成藝,後方可隨意應敵,因敵致勝。」
「奈今所習所學,通是一箇虛套:如此就操一千年又有何用?今之閱者,看武藝,但要周旋左右,滿片花草,看營陣,但要周旋華彩,視為戲劇套數:此足以花法勝,而對手功夫漸失,武藝之病也。」
五百年前,武術在生活上,佔很重要位置的時代,練武的人,已有華而不實的通病,論今日,華而不實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武術式徽,有賴有志之士糾正發揚。
戚將軍是一位有實戰經驗的武術家,他的言論應是練武人士最寶貴的參考資料,當然,戚將軍所提出的是戰場上的武將,是以擒人殺敵為目標,和我們目前的生活武術應該稍有差別,當今的武術應該是以提升自己為主要目標,把暴戾狼殺的氣勢改為,不卑不亢,昂昂氣宇。
精武体育會是一個服膺通過中華武術的鍛練可以強種強民的体育民化團体,對發展各種体育作出不少的貢獻,上海精武曾出版不少武術論著,也在海內外開設數十個分會,可惜這個發展遇上了日寇的入侵而挫折。中華武術是舉世少有的一種文化遺產,目前,很受世界其他人民歡迎的日本空手道,柔道,韓國的跆拳道,合氣道,都和中華武術有淵源。說起來也真令人汗顏的,正統的中華武術未能光榮發展,支流反而能蓬勃地發展,其原因何在,值得有志推廣武術發展之士作深入地研究,分析作為的借鏡。
精武對中華武術的工作的确下過不少功夫,搜集題材方面,不論南北派,內外家,都收集在精武旗下,單在套路上統計,就有百多種。在這麼多的武庫中,精武的領導人還按學習的發展,訂下十套基本課程,即潭腿、功力、大戰(上)(下)、群羊棍、八卦刀、五虎槍、節拳、單刀串槍、接潭腿、套拳。另定考試制度審定其成績,整個學制分初、中高三級,每級原則是修兩年,學習成績表演優異者,可由教練推荐參加該會考試,及格者給于文憑,優秀者再給于獎勵。不及格者則須重修,在制度和形式上,已把武術教育規化為學校的規范,只可惜,沒有國家及社會的大力支持,後繼無力。
精武在全盛時,除了在海內外設數十個分會之外,還禮聘四十多位大江南北的武術高手在其組織中服務,這樣的陣容,怎麼會不能形成一種趨勢呢?是值得我們深省的。精武諸子還遵從創辦人霍公元甲之遺志:避免門戶之爭,不分門派,將所得之精良套路整理溶匯為無宗無派的大混合体,使學習者認同所學的是精武所傳的中華武術(國術)。凡精武兒女、都以同一的心態,精神走入社會,宏揚精武事業和武術。
精武的社會教育目標是推廣体、德、智三育,希望通過武術的鍛鍊,培養出具智、仁、勇三達德的人物。今放下廣義的精武精神不談,只在武術的体和用兩方面講講。
在体方面:武術是在人体上的手、眼、身、步法、精、神、氣、力、功八個要領鍛練,在用方面是以摔、拿、踢、打四個形式發揮。
手法:拳、掌、指、肘、臂膀的鍛練,其方法林林總總,各勝擅長,其原則是以「握拳如卷餅,出掌如瓦楞」為總法;在外定拳的鍛鍊是以加強筋骨勁力的強度,以提升其防禦和攻擊的摧傷力,亦有利用器物如沙袋、椿柱、石擔等以加強之。內家拳則通過「松而行氣」以達到提升攻防效果的目的。其實殊途同歸的最高目標是要丟掉所有形式而練到「渾身是手,手非手。」
眼法:眼是心靈之窗。眼法的鍛練、常被習武者忽略。在外家拳的鍛練,眼神外放是以罩住對手以洞察其所有變化為主,並做到眼到手到的反應。在練習時,眼神必隨身手變化而跟隨,它不但使你精神集中,身法平衡,增長氣勢有幫助,還可以加強反應的敏銳性;練拳切忌眼神散渙,東張西望及看地上,因為心不在焉,即使練上千萬遍,也是白費的。
身法:評鑑一個拳種的優劣,是看其身法的變化,配合手法,腿法的協調性而定。軀幹是主体,是丹田、任、督兩脈、夾脊、膂肌、肩鋒,臀鋒及腰胯所有發勁的中樞,如忽略掉,如何能提升拳藝的造詣?拳諺:「練拳不練腿,到老嚇唬鬼」,「練拳不溜腿,終是冒失鬼。」「拳打三分,腳踢七。」腿在武術的地位是根,是椿架,如果下的功夫不足,站穩都有問題,怎能制敵?腳的特殊性是比手長,粗大有力,半穩藏在身体的下半部,可以出其不意的攻人,可以達到「攻人不知」的效果,尤其是外家拳中的寸腿,很難破解。練武者應記取腿是特殊肢体,強力,亦可跳躍,進退,站高,蹲低、仆下,加大了武術的靈活性,但是容易退化,應該很適當的鍛練和保養。
精:許多練武者誤認是男性精液之意,其實凡是身体分秘出來,對機能有幫助的,如垂涎、膽液、胰線、骨髓、腎上腺荷爾蒙等都算精,練武者應擅加培練。除了正常的拳架演練的要求,如守丹,搭天梯,提氣,提肛收腹,收睪,加上一些專練功法如易筋經,八段錦,站樁等都可激發分秘旺盛,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氣的效果。
神:精足則神旺,練武之人神可攝人,不怒而威。和人動手之際,必以神罩人,使對方控制在指掌之下,但這種境界不是初學者可得到的,必須假以時日,長期鍛練累積而自然形成。吾師葉公書生講過:「上場如猛虎,神光充沛;下場如綿羊,神宜內儉,氣定神閑」。是我們練武者兩種裝作,有心人可拿一些明師的演練和初學者表現比較而一目了然。
氣:是練武者夢寐以求的東西,因為氣是內功的表現,可加強武功的靈活性和摧傷力,也有人誤會氣就是空氣的氣,多練呼吸或跑步可達到練氣的目的,其實是大謬不然;甚至也有提倡閉氣以練氣的謬論,都是不知氣為何物者。氣為何物,目前的人只知其存在,它和血是相息相關者,氣可率血,血亦可率氣。有人說氣是体內的靜電能量,也有說是共振腔的功能,也有說是內分秘的特殊功能,也有說是神經叢的集合功能,莫衷一是。
其實,中華武術最具特點的是氣的鍛練,孟子曰:「氣以直養而無害」。「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氣在骨中行,使骨髓充實,造血功能旺盛。氣也隨膜而行。此膜可令氣遍周身,意到氣到,發勁是氣到而已,其猛烈之程度,可發人仞丈之外。其實我們体內的氣,可通過一些功法,拳式、器物、葯物修練而得,不過學武者切記不可憑空想象,無師自通。練氣之方法是先人經數百數千年累積的經驗,加上因為它太寶貴了,都不輕易傳人,更遑論普及。
力:其實在武術來說是勁才對,但武術是生活的一部份,在生活之力和勁是不分的。我們講話的習慣,都把氣和力連在一起,有氣則有力,無氣則無力,這是相輔相生的。力勁的鍛練比較簡單,有提擔拿鼎和其他的器械協助,還有加上一些食物葯物加強,由于它較易得,許多習武者便操之過急而傷了身,欲速則不達,累己誤人,實是可悲。
舉凡精神氣力等功法,手眼身步法都應是循序漸進的,沒有捷徑速成,練武者切記切記。
除了傳統的練法,還有其他的輔助功,如鐵沙掌、金鐘罩、鐵布衫、百步拳、吊桶勁、拍打功等,都得有明師指導,不可瞎練。
在用方面,武術通過單練以打好摔拿踢打,進退,躲閃,翻滾、騰挪的基礎,再加上對練以加強其效果,所有的培訓,打法,都得以拳理、物理、衛生、醫理,相輔相生的自然為依歸,不可逾越,不然就會弄巧反拙。
競賽套路是武術發展的一個轉變,我瞭解不深,不便置評。
傳統武術的方式,精武會已有很好的發展架構,只要將這數十年來的經驗檢討其得失,配合現時代的發展情況和學武者心態上的轉變。籌備充足的資金、設備,培合有水準的幹部教練,使主要任教者為專業武術家。
我們既有優質的“貨品”,不愁沒有市場,所缺欠者是包裝,宣傳和組織推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