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周家螳螂拳术」
拳术介绍〔资料提供:李天来师傅〕
南派螳螂
南派螳螂东江一带分为三大系:周家教、朱家教、铁牛教。
周家教〔周家螳螂〕:
始祖周亚南,发祥地广东兴宁周家村,号称少林真传。朱家教〔朱家螳螂〕:
初祖朱龙拔亚南,发祥地广东五华朱家村。铁牛教〔铁牛螳螂〕:
初祖蔡铁牛,发祥地广东河源。
东江周家螳螂
学 | 遵 | |
仁 | 亲 | |
学 | 遵 | |
义 | 师 | |
学 | 遵 | |
功 | 教 | |
夫 | 刘水诚初 | 训 |
周家螳螂,又名南螳螂,源于福建少林寺,始祖周亚南广东兴宁客籍人仕,为少林寺炊事工人。某日外经丛林间,目睹螳螂与相思雀博斗,因此而触发灵感,思可仿螳螂之法为拳,并且捕捉数螳螂归去以草挑斗,观其格斗法,因而悟出螳螂拳。其后又得到少林寺高僧禅隐大师加以深 造指导,于是一代拳术宗师,从此于我国武术之中留一异彩。
后传黄福高,再传刘瑞〔刘水〕,客籍口音读瑞如水,本地人听之误其名为刘水,于是称刘水者甚众,人呼为刘水,应之为刘水,不斤斤于辩正,亦遂俨然成为其号。刘水祖籍惠阳观音阁人仕,以周家螳螂三箭拳为首,而一杆螳螂捕蝉棍尤为出色。少年时在东江故乡时,未逢敌手。 东江人士称之刘水棍。初期这门功夫□传客籍人仕及传子不传女,其后时际清末,刘避乱至香港才把此门功夫外传至杨寿、朱渣五、谢松、谭华、林华、李伟、邹文治、叶瑞〔现周家螳螂掌门〕。
现周家螳螂掌门叶瑞为新会东坑人仕,原非客籍子弟,于一九三一年随刘水先师习技,当时馆址在红□宝其利街五十二号二楼。他能获刘水绝技相传,皆因日军攻掠香港时,刘水在危困之中,无人照料。幸遇叶瑞夫妇协力 同心,衣不解带,日夕轮流侍候汤药。在刘水神智清醒时,嘉许叶夫妇为难能可贵,遂勉强执笔撰周家螳螂拳技撮要,尽付于叶氏,并指点拳术秘奥。 叶师于一九四八年开始在红□马来街十一号三楼设馆教授周家螳螂拳术,其善长螳螂拳套、叠骨功、惊弹劲及螳螂捕蝉棍。 |
![]() |
|
叶瑞〔现周家螳螂掌门〕 |
螳螂拳身形步马
庄头:
悬吊索、擒拿□捉、千字头、筲箕背、铁尺腰、蛙仔膝。身形要求沉肩堕肘,吞胸拔背,吞不能死,吐不能尽,有吞则吞,无吞则侧。悬吊索:
为两手伸出,悬空手吊,平冲重心,方可以制敌。即若不露空,何处追空;若不追空,何处显威风。心法:
丁不丁,八不八,手从心口发,你不来我不发。桥来桥上过,无桥自造桥及两桥不归随手转。手型 有凤眼、姜牙、纹□、爪掌型等手法以包、绞、摇、传、押、锁、抖、割、批、钉、楂、□、插等。 拳种有三步箭、摇桥、枇桥、四板惊劲为主,如惊弹、猎桥、片桥等皆由这些拳种发展出来。打出劲度以惊弹劲最为有名。兵器有铁尺、双刀、大扒、螳螂追风剑、五行棍、毒蛇棍、捕蝉棍。周家螳螂力劲有大五劲和小五劲之分。
大五劲:
为头劲、掌劲、腰劲、胸劲、步劲。小五劲:
为额劲、眼劲、牙劲、喉劲、颈劲。惊劲:
即俗称所谓〔无情力〕。据每一个人之力劲,正常仅能发出一倍之力。若所发之力,数倍个人之 体重,在历史上实为鲜见之奇迹,有之,则亦必称为力士,但无意发出之力,是为无情力。无情力 之倍量,属于最难估计。惊劲之练习,便为动用到无情力方面,化无情为情,故力之巨,不可揣测。故本门之力劲是无法量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