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螳螂拳术」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拳种之一,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王朗所创,至今有三百余年历史,在武术领域中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流派。
王朗曾习武于嵩山少林寺,一日游于山林中,忽见一螳螂与一蝉搏斗,而螳螂动作连环穿梭,矫捷迅速,进退有度。看到这样情景,王朗受到启发,觉得可以模仿螳螂搏斗的动作来改进自己的武技。经一个时期的细心观察,他终于领悟出粘、黏、贴、靠、刁、进、崩、打、勾、搂、采、挂这十二种螳螂拳中的基本动作,并结合北方十七家名拳之精华,后来又加上猿猴步法,从而创造出螳螂拳术。所以,螳螂拳武技乃集十八家门派之所长而成,武艺技法丰富多彩,成为武林中颇具特色的著名拳种。
螳螂拳为七长八短之拳,长短具备,刚柔相济,软硬兼修,虚实互易,形意并重的形象武艺。它经过不断发展,已有不少武术套路。套路结构严谨,衔接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
螳螂拳自创始以来,历代有传人,在长期传习中形成了各种派别:一是七星螳螂,二是梅花螳螂,三是摔手螳螂,四是六合螳螂,五是太极螳螂,另外还有光板螳螂等。
从各种螳螂拳的派别来看,各有其不同的套路风格,各有不同的身法、步法与技巧。但因为各派源出一脉,在技击手法上有下列大致相似之处:如在实战时能迅速而且连续地反覆出击,手法细;如以迅速而勇猛的快攻,劲道威力惊人;如动作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非常连贯紧凑;又如在技击时,能灵活多变,手脚配合,千变万化。这些都是螳螂拳各派所共同的特徵。
螳螂拳的发扬,初期主要在中国北方流传,到了民国初年,始由罗光玉师傅、赵竹溪师傅等人先后在南方发扬,其后更流传到香港、澳门、东南亚以及台湾各地。今天欧美等地都有不少人学习螳螂拳艺。
山东蓬莱罗光玉少年时代起即跟从范旭东学习七星螳螂拳,后被聘为上海中央精武会教练,因其武艺过人,当时被称为「精武三大拳师」之一。门徒马成鑫者,于一九二九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运动会国术徒手比赛中获得冠军,因而名震武林。
七星螳螂拳传播到香港,也是从罗光玉开始的。他是在上海一二八事变(一九三二年)后不久,由当时香港精武会的主事人催请而来的,从此七星螳螂拳便在香港发扬起来。罗光玉在港所传的门徒中,成就最佳的有陈震仪、郭祖超、刘三穆、赖俊才、赵志民、黄汉勋等人。
太极螳螂拳相传是螳螂拳派第六传人孙元昌在传统的螳螂拳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来他授给了第七传人迟守进,迟又传给赵竹溪。而把太极螳螂拳南传且能发扬光大者,是赵竹溪师傅。他山东掖县人氏,是太极螳螂门第八传人。
赵师傅年青时曾随一名高僧学习「太祖门」拳技十年,该高僧逝世后,赵师傅到山东烟台市先后得迟守进及任丰瑞师傅收之为徒。此时赵勤学苦练,武艺大有成就。后来迟守进在临死前,特立他为入室弟子,于是迟师傅归山后,赵便成为其继承人。到民国初年他到澳门、广州传技,抗日战争发生后,又到越南西贡发扬太极螳螂拳技。到了一九六九年,西贡时局动汤,于是赵竹溪返回香港谋求发展,继续教授太极螳螂门的拳技。
七星螳螂
徒手 | |||
|
|
|
|
器械 | |||
|
|
|
|
太极螳螂
徒手 | |||
|
|
|
|
器械 | |||
|
|
|
|
对拆
七星及太极螳螂
|
七星螳螂
|
太极螳螂
|
太极螳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