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术」
河北永年人杨福魁,字露禅(1799-1872),幼年家贫,约于十岁时去河南温县陈家沟谋生,从陈氏拳师陈长兴(1717-1853)学习架式宽大的陈式老架太极拳。及至壮年,他返里传习,以其术能避制强硬之力,当时人们称作「沾绵拳」,或称作「软拳」或「化拳」。永年望族武澄清,武河清(字禹襄)和武汝清兄弟三人素好武术,亦从禅露学太极拳。汝清任职刑部四川司员外郎,荐露禅去京教拳,清廷亲贵王公、贝勒多从受业,露禅名遂大噪,旋任旗营武术教师。露禅为了适应某些对象,逐渐删改了原有发劲、踪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后期经三子健侯(字镜湖,1839-1917)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以区别于其伯父杨班侯(1837-1892)所传习的小架子,成为现代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从陈式老架继承发展而来,速度较均匀,绵绵不断,不同于陈式的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杨式动作简洁,运劲似抽丝式地圆转,不同于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劲似螺旋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自然结合方面,杨式单纯采用「气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杨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是杨式比较陈式开始普遍的主要原因。
杨氏祖孙三代,以武技负盛誉于北方,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门墙桃李,继承有人。特别是在1928年,澄甫由北方到南方,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其架式遂传习于全国各地。
杨澄甫式太极的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构谨严,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而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的不同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以及学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正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轻沉自然,中正圆满,浑厚庄重,平正朴实,因之,能很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澄甫兄少侯(1862-1930),拳技得自其伯父班侯者为多,性格也近于班侯之性刚好斗。其拳式原与澄甫一致,晚年始变化拳式,架高步活,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目光四射,闪若电光,冷笑险嬉,哼哈作声,气势逼人。其技术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黏随;出奇制胜,应用抖接。其手法有:□啄拿劈、分筋挫骨、点穴、闭户、按脉、截脉。其运劲有:黏随抖接,犯者立仆;其拳技被称为杨式小架太极。故此,杨式太极拳系中有大小二架太极流传至今。
徒手 | 器械 | 对拆 |
|
|
|
徒手 | 器械 | 对拆 |
|
|
|